在内江市中区永安白乌鱼养殖基地,工人们正在筛选鱼苗,清理养殖池。“这批鱼苗大概有100到150尾,预计国庆节前后可以上市。”四川行者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的负责人周建平介绍。
2004年,内江市市中区政府在永安建设了集白乌鱼繁育、养殖于一体的省级水产良种场,命名为“永安白乌鱼”,随后“永安白乌鱼”逐渐在市中区形成规模化生产,并于2010年经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近年来,随着科技实力的引进,内江白乌鱼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已成为全国白乌鱼主产区和种苗供应核心区。从养殖到成鱼养殖再到精品开发,一条围绕白乌鱼打造的全产业链正在内江逐渐成型。
1 没有池塘也可以养鱼。
7月11日上午,在永安白乌鱼养殖基地,基地工人正在池塘里种植伊乐藻、苦草、再力花等水生植物。池水清澈见底,却没有白乌鱼的影子。
随后,在周建平的带领下,记者来到基地内的养殖棚,看到十多个直径在2米至6米不等的塑料养殖圆池分布其中,每个圆池用来养殖大小不一的鱼苗。带扇叶的注水管使圆形水池中的水循环流动,帮助白乌鱼在“流水”中成长。
“其实我们基地的池塘不养鱼,只是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白乌鱼的培育都是在养殖大棚里进行的。”据周建平介绍,养殖基地采用的养殖方式叫路基循环生态养殖,是一种新型的养殖体系,不挖池塘,而是在地面上以养殖池塘为载体。
路基循环生态水产养殖系统的每个水产养殖圆池都配有独立的水循环系统。经过自动污水处理系统经过沉淀池和清水池反复净化后,池塘水可以重新进入养殖循环。整个过程只需少量补水,大大节约了水资源。
2 路基循环耕作系统与传统耕作方式相比有哪些优势?
“最大的优势是可控性。一方面,养殖系统可以实时监测水体中的氨氮、亚硝酸盐等物质,工作人员可以根据实时数据调整适合白乌鱼的生长环境。另一方面,耕作制度几乎不受气象灾害的影响,可以帮助农民提前防控疾病。”内江市农科院水产研究所所长罗微介绍,该系统平均每立方米水可养殖200 kg 白乌鱼,一批鱼苗从开始养殖到上市只需5个月。
2015年以来,内江与中科院淡水水产研究中心、武汉市农科院、四川省水产研究所等8家院所合作,制定《永安白乌鱼无公害食品生产技术规程》等地方标准,构建“精养池塘养殖”、“生态稻田养殖”、“生态路基循环养殖”等多种养殖模式,实行统一种苗供应和管理的标准化生产,促进了白乌鱼鱼种的成活率。
目前,内江市已建成4个白乌鱼育种或养殖示范基地,白乌鱼技术示范推广面积超过8000亩。2020年,内江白乌鱼年产量接近40万斤,市场占有率达到80%,种苗产量占全国份额72%以上。
3 推动白乌鱼全产业链发展。
“在刚刚过去的6月31日,我们向农业农村部提交了内江白乌鱼新品种‘豫龙1号’的申报材料。”连日来,多次前往内江农科院和永安白乌鱼养殖基地的罗微兴奋地说,该品种通过审定后,有望成为内江乃至全省第一个通过国家审定的特色水产新品种,也是全国唯一的白乌鱼新品种。
早在2003年,内江市农科院就开始收集白乌鱼亲本,人工繁殖,育苗,培育成鱼。经过10多年的持续培育,成功育成了生长良好、体色和形态良好、遗传稳定性强的“玉龙1号”新品系,具备了国家水产新品种审定的各项基础条件。
内江还将围绕白乌鱼新建种子场和保种场,其中种子场项目已进入规划选址阶段。“建成后将成为全国唯一的白乌鱼新品种豫龙1号育种场,年产白乌鱼新品种豫龙1号花卉2亿多朵,预计将带动200多户农民从事相关产业,增加年产值数千万元。”罗玉充满了憧憬。